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

平靜的一天;沒有戰事《西線無戰事》雷馬克




此書適合對一戰小說感興趣的讀者。

《西線無戰事》是德國著名反戰小說,背景設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以及歐陸的西部戰場。這小說不但仔細描繪了戰場上的實況,也細膩地展現了士兵的心理,帶領讀者踏上一百年前的戰場上,體驗無情的戰爭與僵化的社會體制是如何將平凡的青年推向恐懼,任由死神慢慢安排他們死亡的先後次序。



主角是名為保羅的年輕人,來自中產家庭,閒來喜歡看書,一心一意要成為文學家。在他快將畢業的時候,戰爭爆發了。他好像從來都沒有想過為什麼德國要開戰,只知道整個城市,乃至整個國家,都要求學生換上軍服,走進兵營報名參戰。保羅見身邊的同學都十分踴躍,於是都換上了軍服;班內有一個同學不願參戰,卻也敵不過群眾壓力,一起當兵去了。

戰場上的炮火足以致人於死地,後方的家鄉卻也冷淡地摧毀了他們的希望。年輕人為了所謂的國家榮辱,獻出一具一具無法辨認的屍骨;當初嚷著要發動戰爭的人,很多卻沒有上戰場他們在安全的地方不斷拉攏更年輕、更瘦弱的學生參軍。這不是年輕人的戰爭;這是成年人的戰爭。然而,代價是萬萬千千青年的鮮血。戰爭是為了甚麼﹖他們參戰又是為了甚麼﹖戰爭可以為他們帶來甚麼﹖

保羅親眼看著同伴一個個死去,開始更珍惜與剩下的戰友的友情;戰爭已經令他脫離了現實世界;他的內心對家人的感情一早已經壓抑至心底。只有戰友才會明白炮火帶來的恐懼和絕望,但是死神總要來接他們離開人世。

死亡、死亡、死亡。保羅的青春歲月充斥著死亡。死亡帶走了他所有的戰友。死亡帶走了無知的小孩子。死亡帶走了他的敵人。死亡帶走了他的同胞。死亡隨時也可以帶走保羅。生命伴隨死亡。死亡已經不再可怕了。

那是平靜的一天。西線沒有戰事爆發。那天,死亡帶走了保羅。

作者雷馬克(Erich Maria Remarque)生於1898年,是德國著名的作家。他曾經參軍(盡其國家義務),並於西線作戰。他的行動地點是伊珀爾(Ypres [/ˈiːprə/]),正好是英軍的主要防線,同樣出產了傑出的詩作。

1929年,《西線無戰事》一出版後,首年的銷量超出一百萬,後來又被翻譯成二十五種語言,銷量過數千萬。據聞希特拉非常厭惡反戰小說,其中包括雷馬克的《西線無戰事》以及他的其他小說;納粹黨員更曾在燒書活動中將雷馬克的小說拋進火堆裡。1933年,雷馬克出走德國,以避開納粹黨的攻擊;38年,雷馬克更失去德國公民權。德國的這一顆良心遠離了德國了。

《西線無戰事》的情節比較簡單,而且不少章節都集中於主角對戰爭的反思、對未來的憂慮等等。讀者可以了解到戰爭的恐怖到底是如何,也可以略略知道一個平凡的青年又是如何面對如此沉重的苦難。生活的細節以及生命的價值,在戰火之下顯得非常不一樣;雖然我們這一代不少人應該都不會有這種遭遇,但是也可以透過這本小說,好好感受戰爭的禍害。

《西線無戰事》兩次獲拍成電影。第一次是1930年的黑白片,由美國的Lewis Milestone所拍攝,榮獲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。第二次是1979年的電視電影(television movie),英國的ITC Entertainment拍攝。兩者我都有看過,覺得兩者都拍得出色,所以都會推薦有興趣的讀者。

如果讀者對一戰感興趣,卻又嫌這本小說太悶(情節太簡單),不妨考慮看看Sebastian FaulksBirdsong。這本小說是關於一個英國男人在戰前和戰時的種種遭遇,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在戰場和情場上的苦苦掙扎。同時,小說也包含了英國貴族階段的沒落以及傳統價值觀的衰敗。

如讀者有興趣可以到這裡試閱《西線無戰事》的部分內容。讀書可以在香港公共圖書館及HKALL找到此書,也可以在香港各大書店買到一本。


沒有留言: